当前位置: 首页/科学研究/学术活动

经济名家系列讲座(第58期)| 罗必良:饥荒、信念与逃离—对人力资本理论的反思

发布时间:2023-06-12 阅读次数:

6月9日上午,华南农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罗必良应邀主讲“麓山大讲堂”第158讲暨经济名家系列讲座第58期,讲座主题为“饥荒、信念与逃离—对人力资本理论的反思”。会场设在经管大楼A1009会议室,讲座由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向国成教授主持,学校师生代表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聆听了讲座。


67902


罗必良教授首先根据CLDS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结果,提出相比较于南方,北方农村的人力资本流失相对较少;与南方相比,北方整体上有着更高的人力资本积累。无论是整体上,还是在农村中——北方的人力资本存量都明显优于南方。接着罗教授向参加讲座的老师和同学们抛出了一系列问题:既然人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因,是不是意味着北方有着更好的经济增长绩效呢?为什么南北省区形成了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明显反差?难道人力资本理论“失灵”了吗?基于这些问题,罗教授提出两点合理猜想:第一,主流文献忽视了人力资本的“非经济本质”。教育投资既可能是改善经济效率的生产性努力(做蛋糕),也可能是改变个体身份与社会地位的分配性努力(分蛋糕),这意味着教育投资并不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的逻辑一致性与必然性。第二,在我国尤其是我国农村,教育投资具有强烈的选择性偏好或“投资信念”,由此,相较于经济收入,权利、地位、稳定性、保障性以及“学而优则仕”“望子成龙”等多重的心理效应成为人力资本投资信念的更重要的动因。

 最后,罗必良教授表示人力资本投资具有重要的“非经济”本质,其内含的分配性努力表明主流经济学关于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认识或许存在“偏差”,从而具有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必要性。由此,教育并不必然地具有激励生产性努力、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在演讲结束后,罗教授和参加讲座的老师、同学们就农村人力资本的流动、开发及利用以及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发展思路展开热烈的讨论。大讲堂结束之后,与会师生纷纷表示,罗必良教授用质朴的语言、精准的数据和实际案例对我国乡村建设的整体面貌进行了科学的分析,通过其循循善诱的演讲,让老师和同学们对新时代乡村建设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罗必良,华南农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兼任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政府参事,广东省政协农业农村委员会原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农村发展学会副会长,广东经济学会会长,南方经济杂志社社长。先后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农村发展奖、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等多个研究奖项。主要研究领域为农业经济、产权理论、制度经济。主持国家与省部级课题100余项,出版专著50余部,发表论文400余篇。

(经济与贸易学院  沈炀 范贤杨)

版权所有 湖南工商大学 All right reserved.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大道569号 邮政编码:410205

湘ICP备19022342号 湘教QS3-200505-000476